首页 > 乐活 > 情感 > 正文

中国人婚姻真相曝光:最伤人的不是拳头,是语言

2019-05-29 09:05 来源:未知 编辑:格莱

有句话说:你永远只能伤害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

中国人婚姻真相曝光:最伤人的不是拳头,是舌头

来源: 心之助

你是如何对待愤怒的?

如果你开始询问自己这个问题,一定是愤怒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了你的生活。

或许是愤怒让你的人际关系变得糟糕,人人都想要远离你,即使留在身边的人也小心翼翼。

或许是愤怒让你的另一半对你满心怨恨,让你们之间充满了解也解不开的误会。

或许是愤怒让你的生活变得混乱,像失去了刹车疾驰在大街上,一不小心就伤人伤己。

你开始意识到,愤怒只能带来短期的回报,你发火的时候,别人会马上按照你的要求做,顺从你的意思。

长期的愤怒却会让你身边的人对你毫无信任,毁灭你的人际关系。

于是,你想要学会如何管理你的愤怒。

管理愤怒的误区

有的人说管理愤怒,最好的方式就是发泄它。

你觉得有道理,找到了理论依据发泄你的愤怒,以为发泄出来就不会生气了。

你看见老公躺在沙发上,乱扔东西,不及时回复消息,就愤怒,然后大喊大叫,甚至开始扔东西。

可是,发泄愤怒却没能让你的气过去,反而让你一次次更加愤怒。

你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容易发火的人呢?

很简单,就是你持之以恒地:练习,练习,再练习。

而不管在言语上还是行动上发泄愤怒,只会导致更多的愤怒和暴力。

有的人说管理愤怒,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会忍耐。

经过上一轮地折腾,你终于意识到人是不能那么任性的,确实应该学会忍耐。

然后呢,你再看见老公躺在沙发上,乱扔东西,不及时回复消息。你生气是生气,可是你提醒自己,做个不动声色的大人吧。

你也不发泄了,你学会了闭嘴,你学会了默默走开,你去听歌,去逛街,去做些别的事。

最初,你们的关系开始缓和。

可是,渐渐地,你心里窝的火越来越多,直往上蹿。你越来越需要更多的精力跟自己战斗,为此,你不断地告诉自己,冷静冷静,世界如此美好,你却如此暴躁,不该不该。

你成功地让自己深信:你是不能带着真实的自己靠近别人的,否则愤怒会烧伤别人,会让你失去重要的人。

可是,事情仍然没有变好。

因为,暂停的方法在你开始学习管理愤怒的时候,还是有用的。

而长期的暂停,只会让你不断回避问题,问题却不会奇迹般地消失,只会不断恶化,产生更多的问题。

学了一堆管理愤怒的策略,想了一堆办法,你形成了这样的循环。

忍,忍,忍!

忍不住,爆发!

电影《愤怒管理》中的心理医生巴迪总结到:

这世上有两种愤怒的人。一种是外爆型愤怒,一种是内爆型愤怒。

外爆型是那种因为收银员不收他们的优惠券就对收银员大吼大叫的人,内爆型是那个成天默默不说话,最后持枪扫射店里的每一个人的收银员。

管理愤怒,还有别的办法吗?

如何思考愤怒?

人为什么会愤怒呢?

当外界的刺激超出了你的承受力,你就需要愤怒,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所以说,你的愤怒有两个前提:

1、外界有了一个刺激。

2、超出了你的承受力。

外界的刺激很好理解。比如老公不做家务,对你的忽视,对你发了脾气。

我们说说承受力。

每个人都有一个情绪容器,用来容纳你的情绪。

容器的大小就是你对情绪的承受力。

容器装的快要溢出来了,你就需要把里面的东西扔出去,扔给谁呢?

就是谁跟你亲密,你就扔给谁。

你希望他能帮你接住,帮你消化成可以承受的情绪再还给你,你就舒服了。

有句话说:你永远只能伤害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

这是个多少有点悲凉的真理。

可是,你承受不了的,一般别人也承受不了。所以人家又把你的坏情绪反弹给你,这还是好的,大多数时候还是加倍还给你。

我有一个来访者,总因为跟老公一些相处的小细节怀疑他出轨。

比如老公一直玩手机,老公不及时回消息,她就特别生气,有时候甚至会在家里摔东西。

为什么她的反应这么激烈?

因为她在小的时候就看着爸爸出轨,让他非常受伤。

于是老公做的一些事,唤醒了她受伤的感觉,太痛了,她没法消化,就对老公发火。

所以说,情绪容器有多大,哪里比较脆,容易碎,跟你成长的经历有关。

小时候,情绪对你来说太可怕了,你不知道它是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应对它。

很多小孩愤怒的时候:有的会打自己,有的会打你,有的满地打滚,有的嚎啕大哭。

这时候,就非常需要父母来帮他接住这些愤怒,去安抚他。

但是有的父母没有能力帮你消化愤怒。

第一,消失的父母。

有的父母自己受不了别人愤怒,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孩子,于是选择了逃跑。

在你发火的时候,他们可能毫无反应,可能赶紧离你远远的,可能一直打岔。

总之,就是用各种方式告诉他自己,也告诉你:愤怒是不被允许的,你不愤怒,你一点都不愤怒。

当孩子相信这种信念,他就学会了忽略愤怒。代价就是他麻木了,感觉不到真实的自己。

这是种什么感觉呢?

在电影《愤怒管理》中的主角大卫,当别人问他:你是谁?

大卫说:我是一家大型宠物用品公司的文书。

巴迪说:我不想知道你的工作,只想知道你是谁?

大卫说:我是个好人,我喜欢打网球。

巴迪说:我不想了解你的爱好,只需告诉我你是谁。

大卫说:那你说我是谁?

巴迪说:你想让别人告诉你你是谁?

这样的孩子就会有这种感觉:我觉得自己是不真实的,我觉得世界是不真实的,我找不到生命的意义。

第二,焦虑的父母。

有的父母没办法面对愤怒,但他们企图用更加愤怒的方式打压孩子。

比如说:你做不好作业,他们无法接受教不好你的自己,也没法消化对自己的愤怒,就冲你发了火。

有的孩子用更加激烈地方式来表达愤怒,甚至在长大以后成为施暴者。

我国有社会学家做过调查,至少22.8%的男性和24.9%的女性都曾在婚姻中遭受过不同形式的暴力。

有的孩子不敢再表达愤怒,他觉得愤怒太可怕了,让父母离开了自己,我一定是个怪物。于是他的愤怒里面又加上了巨大的恐惧、不安和内疚。

长大以后就变得特别地善良温和,默默接受所有人的错误,不断反思自己哪做错了。

老公出轨,都是我的错。

老公不做家务,都是我的错。

老公不带孩子,都是我的错。

看似温和,却长期对自己施行最恐怖的惩罚,这是最危险的愤怒。

而在你长大之后,仍然保留这些愤怒的方式,父母破碎的情绪容器也就成为了你的情绪容器。

可是,现在的你不再是一个孩子,另一半也不是你的父母,他没有责任重新帮你接住这些愤怒了,他也不一定有能力帮你接着。

如何扩大你的情绪容器?

知道你的愤怒是怎么来的之后,你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人在管理愤怒的顺序是:先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企图清空自己的容器。

一次又一次失败,并且一次又一次地破坏自己的情绪容器。

而真正有效的顺序其实是这样的:先修复扩大自己的情绪容器,然后去面对外界的刺激。

为什么呢?

张德芬曾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说过: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的反映你的内在。

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

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的难看,让我们心怀怨忿或是心存恐惧。

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

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富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那怎么才能让扩大你的情绪容器呢?

其实这就像是锻炼肌肉一样,情绪的肌肉也需要不断锻炼,才能更加强壮,那你的情绪容器也就扩大了。

怎么锻炼?

第一,跟愤怒待在一起。

你需要让别人帮你消化你的愤怒,是因为你从小就相信了很多关于愤怒的信念:

愤怒是不好的。

愤怒是恐怖的。

愤怒会伤害别人。

愤怒会让别人离开你。

于是你选择各种各样的方式逃避它,不管是对别人发泄,还是压抑它,你逃避的东西都总会在未来绊倒你。

而跟愤怒待在一起,就是放弃逃避。

怎么才能做到?

就是放弃上面的信念,不断告诉自己:每个人都会愤怒。

我现在就是很愤怒。

但没关系,这是正常的。

接受它,而不是因此责备自己。

第二,体验你的愤怒。

你可以想象让你愤怒的事情。

比如,上一次和老公吵架。你们是怎么吵起来的?你们吵的时候说了哪些伤人的话?

想到这些,你可能会再次觉得快要失控了,想要现在就冲到老公面前,指着他的鼻子骂他一通。

但这一次你可以试着让自己待在这种快要失控的感受中,继续看看你的愤怒。

在你愤怒的背后,是挫折感吗?是失望吗?是委屈吗?还是别的什么吗?

这就像是你受伤了,你不再大喊,而是停下来看看自己哪受伤了。

如果你努力体验愤怒,却没体验到其他的情绪,这时候不要放弃。坚持想象让你愤怒的事情,直到愤怒变为其他的负面情绪。

一旦你感觉到的是失望、委屈或者其他情绪,而不是愤怒;

一旦你明白哪些受了伤,但不会再让你愤怒,你就坚持重复这个过程。

先让自己感到生气,然后感到失望和委屈,但不是愤怒。一次次重复练习,直到这个过程对你来说很熟悉,做起来越来越容易。

这时候,你的情绪容器就已经改变了。

声明

“华人时尚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存在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分享到:

扫一扫,手机访问

特别策划
  • 烧了7.5亿的不务正业图书馆,人们却说这钱花得值?
  • 钟楚曦美得像条美人鱼,但我只想要她的耳环清单
  • 待过最舒服的地方是哪?网友们po出自己的私藏
  • 神仙姐姐都Pick了的夏季编发 还不赶快行动起来
精彩文章